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广播

重大事件广播报道研究及与电视媒介的比较

2019-04-02 05:34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教学目的]此案例是广播案例库的子案例。本案例可供新闻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使用,涉及的专业课程为《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写》以及《广播新闻制作》。


  [背景信息]本案例对“重大事件广播报道研究”进行剖析,并对“广播和电视媒介在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不同”予以节目对比。

  【案例内容】


  01.嫦娥奔月事件背景;


  02.什么是特别报道策划;


  03.广播直播报道特点;


  0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嫦娥奔月”直播特别报道录音;


  05.策划文字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嫦娥奔月》;


  06.“嫦娥奔月”其他广播节目;


  07.电视直播报道特点;


  08.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直播特别报道视频;


  09.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直播点评;


  10.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节目创新研讨会《如何做好重大事件的报道》(节录);


  11.直播研讨会其他各方观点录音


  [关键要点]重大事件直播特别报道策划


案例访谈

  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节目创新研讨会《如何做好重大事件的报道》(节录);


  庄园,央视科技组的制片人,嫦娥工程的总的策划人,负责人之一


  四大困难:


  第一大困难,神五神六发射的是载人航天,有人的活动更吸引人,杨利伟在上面,聂海胜、费俊龙在上面,所有的观众都牵动着他们,每时每刻都牵动着,但是嫦娥没有人上去,载人航天和不载人的航天的方式明显的在节目收视的优势上是占略势的。怎么能吸引人看,能有收视率,他发上去以后谁去看?


  第二大困难,专业性太强,就是这种词枯燥难懂。看电视大家就是寻求一种轻松的方式,但是这次直播涉及到大量难懂的科学常识,应该如何抓住观众眼球?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的记者在采访当中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消化,然后一边来制造这个节目的。


  第三大困难,事件的周期太长,从24号卫星升空一直到最后一张照片正式可以公布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来历史上没有这样断断续续的,而且又是不载人的空的东西,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


  第四个困难,嫦娥绕月过程所有的关键结点,没有一个在周末,我们连续直播三天,都是三四五,然后周末就没有关键节点。很多人上班的时间看不了电视,所以就是在收视上会打折扣,先天有很多不足。


  关于策划:


  我们前期策划我们搞了30万字的策划,就是反复斟酌,怎么让大家在这个时候关心这个事情,关心天上这样一个物件,所以我们当时就写了一个主导思想,这个主导思想就是要立足百姓视角。这虽然是一个很专业的事件,但是我们要立足大众视角,用科普的状态让大家接受。我们在整个大的主旨上就是要有百姓视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搭建一个平台,然后就是力图把一个看不见的嫦娥,变成一个人人都关心的嫦娥。


  尹鸿,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这个节目从整个活动的组织来讲,是周密的策划,多方协调这么一个高难度的,其实就是高难度的电视播报的活动、重大报道活动,因为既有技术上的难度,也有政治上的难度,也有专业上的难度。由于他的项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有很多保密上的难度,也有有很强的专业难度,但是我们总体上来讲,看下来还觉得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各方协调,统一设计,包括频道的整体的配合都应该说做的还是非常好。


  从整个报道的这个设计上来看,他对于观众来讲有三个东西是他的重要的关键点,第一点就是他的基本的这个事件过程,实际上就是悬念,就是这个事件的过程肯定是我们报道的一条主线,而且是他的线索点,但是这一点由于这个事件本身他的专业性和他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静态性,他真正事件的爆发点有限,大量时间都处在一个相对静止,没有新信息,或者新信息有限的过程当中,因此光靠事件悬念构成一个长度的重大报道不够,因此需要第二个元素,就是所谓的信息。


  这个信息元素当然也包含两类的信息元素,一类信息元素是,我们的嫦娥奔月本身这个事件前前后后的幕后幕前的事件信息,即与这个事件直接性的事件信息,这一点我们做的相当不错,除了我们受到限制的东西,应该说我们在现场包括对科研人员的采访,对有关人员的采访,事先事后的采访做的都比较充分,在这一点上显示了我们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能力。当然还有另外一类信息,就是观点性信息,有参照新观点性信息。观点信息就是指跟人类的航空航天技术相关联的科学,就是科普的这一部分、科学知识这部分信息。


  这三部分信息严格来说,第一部信息做的比较好,但是后两部信息相对较弱,但是会带来什么问题?当你介绍我们自己的嫦娥奔月所有的信息的时候,没有这两种信息来做参照,观众就会理解起来缺乏主动性,因为他没有一个参照,没有一个很多东西来做帮助他来理解你的核心信息,这样就显得就事论事,观众会显得主动参与性就不足,或者你给观众的知识信息的含量冲击不足,这部分我们应该说做了,但是还不充足,当然我们专题在不同的地方可能被使用过,但是主体报道过程中,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关联信息稍微不足,第一是事件的悬念;第二就是信息;第三实际上是影响,就是这件事情给中国跟普通老百姓,跟全世界带来的影响。


  影响这一部分,也略显不足,比如说国际影响,在所有的连线当中,哪怕我们做一些过滤,哪怕做一些采访,哪怕做一些技术处理,但是没有,包括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影响,就是互动,就是演播室的互动那一部分,太就事论事,整个节目就做的比较就事论事,就是太集中在这个事件本身的形态过程当中,所有的这些外部影响,其实这个是老百姓为什么热议这件事情,关注这件事情,是因为在老百姓心中有重大影响,他对民族自豪感,而且这是一个国家意识跟民族梦想相结合的一个点。因为这在中国做的重大新闻事件当中,真正能够让国家意识跟民族梦想真正很好的融合和结合的地方。其实机会不是特别特别的多,就是重大事件当中,当然这个事件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件。


  另外在信息处理方面还是非常认真,演播室的模拟感,和给观众带来的有很多的实景模拟的展示,在电视化方面做的很好,另外我们在连线过程中,记者在现场的现场感和氛围也传达的比较好,包括我们关键镜头的剪辑处理也非常好,包括发射的那一瞬间的那些剪辑都做的相当不错,整个我们在电视化方面,我们从演播室到现场的采访,一直到一些关键镜头的总结,都显示了我们做电视人的能力,和我们的意识,这些方面做的是不错的,而且整个我就想他的规模很大,总体上信息量也很充足,然后细节也必须丰富,有些很多的尤其主体报道的一些细节,应该说是比较多。


  但是还有一些可以细节上可以改的,那就是演播室,虽然我们在电视化程度做的比较高了,但是现在我们直播演播室过于干净,就是它过于设计,为什么呢?这个直播演播室,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看直播报道主体报道的时候,越紧张,越忙,越开放其实现场感越强,现在我们这个演播室设计感太重,就是人物,包括前面嘉宾,领导中间一个大石头,嘉宾坐那头,两个人说话都很难,根本没法交流,而且整个状态太封闭,尽管他有连线出来,但是你会发现两张皮,两个事件,那边现场很紧张,可是演播室很干净,很封闭,其实这个时候有人送条,就是在相对状态,就是直播,你怎么看起来不像直播,其实是直播,但是不太像直播,其实直播演播室不易做的太封闭,太干净,这是我看过国外的所有的直播,直播演播室里面就要开放一点,就要让他相对的有一点无序,不能说真的无序,而是有无序感这样你会觉得是一个同事态的东西。


  现在这个演播室的信息量不足,为什么现在老觉得信息不够?一个主持人功能太多,他也没有空间说,他也没有机会去组织,甚至你给他材料,他都没有组织,因为他要控制整个现场,整个直播,当事人又是跟这个事情有关联的深,他也不能多说,所以就缺一个话语场。这时候一定有第三者话语场,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会觉得在直播过程中信息量不足,主体信息还可以,就是相关联信息不足,这是将来需要改进的。


  包括主持人,你单一主持人在主持演播室,包括所有的互动,所有的信息都没有办法给他组织,其实有人在互联网上提出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也没有办法整理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这时候还要有人,将来就要考虑直播现场上一个主持人控制这么多信息,不大可能,将来还可以改变一下,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充分和丰满。


  另外采访部解决,就是在所有的直播报道过程当中,你要使你的信息丰满,就是刚才这些配制解决好了就不会太就事论事,现在就是大规模的长时间的直播报道,你完全的就事论事支撑不起来,所以从就事论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而这个解脱就要靠你的演播室的元素设计,靠你的辅助工作,你因为增强不增加一个主持人,增加不增加一个第三者嘉宾,就决定你是不是就事论事,现在这个就事论事状态比较明显。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次的成功,这么复杂的一个活动,这么复杂的政治难度高,技术难度高,技术含量高的事情,但是我们把核心报道组织的非常完整,非常系统,非常好,我觉得以后要提升的是,在这样一个核心报道当中,我们怎么样能够让他有效负载更多的信息。


  叶晓林,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频道编辑部制片人


  采访部他有自己的优势,首先他这个团队很强,就是有点半军事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再一个有一个很好的科技组,他们科技组的实力非常强。


  这次嫦娥奔月的报道,第一个特点是系统的报道,包括咱们现在主编的策划能力,整个从点到面都有,包括这次给我们看的节目,最早泉灵探营,除了我们直播之外,在外围上很多的新闻报道是跟上的,我们原来做这个中心有一个的缺陷,就是大家都做直播,我们常规的报道没人做了,我们后续的边缘的,甚至是咱们特技的,花絮的,特写都没人管,这次是很典型的例子,把它综合做起来了,主战场有,侧面的呼应也都有,这个是非常好的。后面张萌追嫦娥,百姓探嫦娥都做的非常好。


  第二点就是专业化能力。这次嫦娥奔月是高技术高科技解释起来也困难,再一个他在太空中我们没办法表达他,我们用了大量的字板,动画,这个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很吸引人。包括我们演播室设计,他也是努力在视角上给大家造成强烈的冲击,使大家能够看得出来,我们的记者报道就不用说了,在里面长时间不断的连线,我觉得这些经验都可以推广到的我们以后的重大报道,或者常规报道中间去。


  第三个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间,我们有意识的在推我们优秀的记者,因为现在一个团队,大家要不断的发展,要有相互的激励,重大活动的这样一个平台是特别锻炼人的,就是引人关注的。


  当然这里面我说出了他们本人的素质,领导的调动之外,肯定有团队的支撑,感觉不光要他们单打一,刘斌在里面看起来很从容,他实际上内心很紧张,他老不断往肚子里装东西的,然后之前有很多的采访,接触很多的人,这个工作做足了很重要,这个我觉得敬业和严谨没有话说。


  我觉得应该变成一种激励机制,我们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奖惩制度,或者我们内部这样一种管理使得大家凝聚在一起,愿意说我在后面去支撑他,我是不吃亏的。


  另外,至此直播视野还是挺开阔的,包括老百姓的这些东西,对天文的爱好都搁进去了,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还要加强,实际上网站的消息我们可以关注的,或者国外的一些声音都可能融进来。


  还有就是一定把国外的发达国家他们在奔月中,在以前很多很多的太空探测中间的故事,甚至是失败的教训都要不断的在我们报道中出现,我们不要觉得我们只做国内的,不涉及国内的,这个加进去,就更丰富了。


  包括后续报道张萌追嫦娥的时候,有些关键的结点,我们缺少视觉的东西,大家有时候等的挺长的,因为我们记者主观的报道中间调动能力够了,大家一看什么也没看着,什么也没有,你没有很好的动画做支撑了,这种可以提前做的,我觉得大家在那个地方一看没跟上,因为的确也是没视觉的东西。


  最后一条我希望我们部门,或者从整个团队来讨论一下,把重大的活动中间的运行机制,或者是用评议的方法,或者改造的方式把他转移到我们日常报道中间来,就是没有大事的时候,我们频道实在有点要命。因为我们收视是十七大之后和嫦娥之后是很高的收视,这个大活动以后,没多久我们迅速的收视率就下降的很厉害。一个是我们很多人员参加这个常规的编导,还有常规报道我们也的确宣传良性的运行机制,因为你这样大的活动,本身是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不管怎么说,中宣部有很多的限制,或者专业化的东西,保密的,军事上的考虑,可能在采访上有一些,毕竟这种东西还是国家和政府形象的东西。到了社会,民生的东西这个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还是让大家感觉一定是有前途的,也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在这个当中能体现我们记者的能力,提高他的声誉,给他们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我们常规报道里面也可以这样宣传。


  谢然浩,《经济时报》老记者


  第一个感觉,这个团队特别,拿得出,打得响。


  奔月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际上这个报道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天的直播,出境记者各个我都觉得特别优秀,整个一个团队我觉得自叹不如,但是有一点就是说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责任,还有一些人,我们的同行在这么干,感觉要像他们学习。和记者相比较,主持人弱了一点,他们没有参与前期的工作,所以很多不能做的像我们记者一样,胸有成竹,应对自如,所以有的磕磕巴巴。第一天直播,我感觉开始很好,我们在地球上什么,结果没两句就不行了,但是他用的那个诗也好,从屈原到苏东坡,苏东坡这个诗是人类讲月亮的最好的一首诗,就是前期的策划花了工夫,但是就没接下去,就是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就是说,我觉得无论有文化也好,就是做的好看是关键,很多东西都是预热。


  主持人我觉得他没进入,他这个东西不太了解,所以问他的时候,后来就是磕磕巴巴。这就说明什么,没有对这个东西清晰的认识,我觉得就知识老化。


  另外还有表现力太强,把嘉宾说话都没有好好听,然后马上就按照自己,要么就是调动有问题,要么实在没撤。我发现就是把记者连线当成救命稻草,不断的连线,没完没了连线有点烦。


  真正的大家,就是能把深奥的东西变成百姓日常生活都能理解的话,这些没有。所以说还是要回到媒体讲的,就是我报道到底是做什么呢?中国最缺少的百姓最缺少的。


  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一个机会,如果有这些,你们第一次的直播我就觉得不会那么空空荡荡,动画不错,第一次那个动画,包括天文馆那个太阳黑质,为什么不能有黑质,黑质对发射有什么,包括李风主任跟我说了,就是定了这天,要不等到明天,他对发射的天气有什么要求,包括那个涌浪,这些东西都是知识,都可以穿插进去的。


  张萌追嫦娥做的很好,很生动,但是你从大的环境下,你们前面西昌控制中心和北京控制中心,它实际上是有操作规程的,是成功了,这个现场太乱了。


  最后归纳几句,我觉得所有做报道,一个一定要这是你们创造的,一定要做好事件积累。另外就是说像这种的报道,就是直播,我觉得还是普遍规律,就是要有节奏感。刘斌思维特别敏捷,但是有时候过于抢节奏了。第三点就是我们心中一定要有观众,你说对他有用吗?他的时间也很紧张,尤其我们直播是稍纵即逝,他是随时上车的,对他前几站走的路,他不一定清楚。所以说必要回过来重新提都是可以的,所以你第一次做的直播和第二次的直播,你第一次做的直播内容第二次就可以出来,所以第一次就显得比较空,不如第二次。最后一句话,就是我们一定要有科普,但是不要小儿科。


  赵淑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次的直播的确很高难度,因为卫星发射这个事件本身有风险。


  先说几个可以肯定的地方,我觉得基本的报道的基调还是很好,就是整体的报道基调,我感觉就是没有这种新闻炒作的痕迹。就是说这种东西你不能炒作,我看新闻采访部的节目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些记者专业化的水准还是比较高,他遵循了新闻的报道一些基本的规律,如果在一个很小的细节上,让观众觉得假,或者设计的痕迹重了之后,就影响你主体信息的传达,这次直播我觉得还是报道的基调把握的不错。


  还有从出镜记者来讲,几个都很从容、镇定,也很自然,可以看到前期的功课做的比较扎实,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但是反正我觉得正反两面说,但出镜记者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整体形象的设计不够,尽管说我们不能够炒作,不能够设计,但是你专业化的精神头得拿出来,你做记者,你就是要很干练,不能显得太稚嫩,而且你的服装也不要出现红色,粉色,和整个这个事件,因为这是一个科学重大事件,它不是香港回归,它不是香港回归,所以我就说你记者的服装颜色一定要改,一定要庄重,你如果红颜色就显得轻,把整个报道的分量就轻了。


  当然出镜记者我总的感觉很自然,很从容,所有的人出来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没有给观众那种急促感,实际上有的出镜记者故意把调子拔高,观众会显得很急促,听不清楚你说什么。但是我感觉记者的出镜过于零碎,特别是一开头,过于零碎之后,而且有的内容的传达层次不够,所以观众抓不住重点。


  再就是演播室,这一块比较弱,我说的弱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这个设计,这么大一千平米,花那么多钱没利用好,拍摄有问题,我希望就是大家去看法国电视舞台有一个谈话节目,那个演播室的摄像调动那个活动镜头的运用真的是绝了,这次的拍摄太死。而且一开始康辉出来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拿着一个话筒坐着,一个近景,这个镜头太难受了,而且就一个人孤零零的。为什么演播馆很空,就是里面没内容,就是主持人是一个主持人做那么老半天,坐一个石头上,这个设计一定要注意画面的传达效果。


  然后开头的交代不够,开头主持人说那点话,不管说苏东坡的诗也好,还是说什么也好,开头的整体感你告诉观众,你用动画的方式,你很简单的告诉观众,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哪几个点有我的记者,在什么地方出现,这次发射有那些监控点,这些监控点布置在什么地方,一个大的动画的图就解决问题了。还有这次发射他的作用和意义,一开始也要告诉大家,他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全世界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很简单告诉观众,观众就知道了,不要让观众去猜。然后使观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大概知道以后,他会跟着你记者的思路走了。


  还有就是观众的收视状态,收视环境和收视心里是什么?我们中国的观众对这个航天的理解,其实是从感兴趣从神五开始,我觉得这个节目可以承载一些解释说明,普及一些知识,但是不是我们主体任务,这个直播的主体任务还是事件本身,但是你坚决不能作为科普,做科普就没法做了,就是涉及到的一些信息点你要解释和说明,科普是手段,不是目的。


  所以百姓的视野,大众的视角,我觉得还是最重要的是媒体的视角,不管你做什么,你是新闻媒体,你的媒体视角是什么?你媒体到底在这个报道里面起什么作用?现在虽然说的很多很多观众的视角,那没错,但是你的媒体视角是什么?不是我什么东西都要用大众,就是百姓的视角,就是说你用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传达深刻的内容,专业化的内容这是一个看不见的艺术,是说我们用电视化的手段,用电视化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深刻的内容的时候,他是有难度的,这个里面我觉得可能除了语言的表达还是一个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


  关联性的信息放在什么里面,前期的预热也要打开,而且有的时候不要做的太长,特别长以后反而让观众疲劳,观众就疲劳了,如果说我们一开始直播的时候,那一段可以放到预热,然后马上直播的时候,我们不见得往前那么延长,有些东西可以缩短,有些前期采访可以放到前面去,你就很灵活,有些东西不让说,那没有办法,有些东西你可以放到预热里面去,你尽量让重大的新闻,让观众怎么样一下吸引观众,你不能让观众收视疲劳等着这一时刻,这就有点累了,我感觉确实做这个节目不容易。因为真的是做一条小新闻不容易,做这么大一个系统工程整体上达到很好的收视效果,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


  但是从新闻本身来讲,我还是比较赞赏我们采访部,千万不要丢了,也不要增加那么多娱乐因素,轻松是基调,报道的基调格调可以轻松,风格你可以轻松,你千万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变得那么轻,那个就没有分量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一定要把它淡化,或者我让他在什么这种接受重要信息的时候,还一定让他进行娱乐,这个永远是一个矛盾。这个灰尘是打扫不尽的,我们也想地方台那样去折腾,那就没有央视的权威性了。


  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这次嫦娥一号的直播是一个很好的科技传播的平台,不是简单的科普,而是科普宣传。而且这个科技宣传,不能看成是频道所告诉我们的科技知识传播,实际还有科技精神的传播,我们应该把它界定为非常明确的科技报道,他本身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同时应该把这次嫦娥奔月看成事件性的报道。两者兼顾,这样我们节目才做的比较后世和后看,这是第一个定位。


  我们应该在这个节目在预案的时候,包括在事实过程中,我觉得应该建立一个让这个节目,让这个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或者叫做立体的坐标中。首先我觉得应该把它坐标定位在,实际他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科技方面的一个新的突破和进展,特别更不能把它仅仅局限在我们航天科技上的一个大的飞跃,我觉得这都是有局限性。其实应该从科技本身,加上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社会的、国际关系的,其实这是一个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航天科技拉动整个科技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历史证明的事实,我觉得在这个大坐标里,可做的文章非常多,可以使我们请的几个专家绝不止航天专家,还可以包括军事的、科技的、外交的,这方面相关知识的专家的这种游击战式的介入,或者用采访的式的加进来的小专题我觉得是必要的。


  其次我觉得应该把它建立在中外航天史的调查表、坐标点上,实际中外航天史的坐标史,恰恰是第一航天科技竞争是冷战竞争起来的。我觉得这种中外航天史恰恰是很有文章可做,而且可能无论是参与阿波罗登月的人,还是曾经在太空舱里,无论是哪个号的太空舱生活过的人,我们都可以采访,实际我们连线的范围更大,这个你的国际影响,或者国际视野就体现出来了。另外还可以加入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当然包括科普的内涵。


  第三个坐标就是在人类飞天梦想的坐标上,中外都有,那么火箭的发明,包括飞机的出现,第一个尝试飞天的人是中国人。月球上还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包括后羿、嫦娥,这些有很浓的中国文化色彩。这三个座标结合起来这个你整个节目就没有撑的感觉,这些价值意义,包括他真正起到科技传播的这种效果可能变得更大一点。


  第二个直播明显精致,特别事那几个变轨,让我特别的清晰的了解,为什么要变轨和变速,而且最终给我的一个非常有点小小的科普的满足感,我觉得如果都有这种效果可能就好了。而且这也说明了实际我们倒是可以把包括以前的新闻,像神五杨利伟回来,人家香港特区第一个邀请,于是就去了香港,香港的科普热,航天热到什么程度,实际你穿插点旧闻,中国的航天梦想和中国国人的科学意识的觉醒,就是科学知识的这种渴求,你可以加点这个,就是除了这个之外,实际还有一个新闻和旧闻的交差点,这样我们可以使他画面也变得很丰富,新闻是现在事件的发展。


  我们记者的职业素质加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这一次我发现大家真的很不容易,在现场那么复杂,这复杂里还包括危险性,包括整个直播活动的复杂性,除了它的技术特征,还有他节目本身的专业特征之外,还有他本身这个事件所带来的某种特殊性、政治性。这些特征夹杂在一起记者怎么办?第一个是记者的职业状态,我们这个节目不是奥运来了,所以我觉得不必太欢天喜地,你欢天喜地,你那个记者的状态,就把它锁定在成就报道,我觉得一定要设计在其实他是一个重大的科技新闻,就是这种科技新闻你包括所有的跟科技设备相关的这个LOGO的设计,基本的色彩蓝和灰,实际这个色调本身设计就代表冷静镇定,包括我说的逻辑,咱们这个欢天喜地淡化一点,大家都把这个看成一个节日,我觉得这个地方要扭转过来,实际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非常重要的结点,而不要看成节日。咱们这个节目的职业状态稍微调整一下,这样可能更有利与大家对节目本质的这种本质性。


  第二,演播室很精心,但是的确那么大的一个演播室就这么几个背景,几个人,反而给人的感觉显得有点空空荡荡的感觉,其实咱们原来的节目就有主演播场地和辅助的演播场地,实际所有相关背景,除了专题片以外,可以有适当的科普知识。这个节目所要拉动的收视群体里,可不光是科技爱好者,其实那个副台上,可以由相应的这种信息的介入,这样他有一个整个现场演播室的,演播室现场的调度也有了,然后你这个背景可能也丰富了,然后大家觉得知识性甚至趣味性也有了,这里面包括这个航天中的军事竞争,航天中的国际关系,航天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可以让不同人相同进来说几句话。我觉得演播室的调动有很大空间,可以更好的利用起来。


  第三,这里面节奏的问题特别值得考虑的,咱们发射现场倒数20秒,咱们记者还加点词,还没说完,就飞起来了,这时候恰恰是需要留白的,这时候需要大家心中默许,咱们喋喋不休的时候实际应该放在你撑时间的时候,就是快和慢之间,在这疏密之间,还有在信息的这种浓度和浓淡之间,实际最后还有一个你整个节目节奏把握的张弛之间,实际应该是有变化,那么如何掌握这种变化,除了咱们栏目包装以外,咱们好多预测,包括很多演播室你设计一个知识性的东西,下一步要回答大家什么问题,用片花或字幕的形式告诉大家,人类有多少次登月,美苏如何在登月上展开知识竞赛,这种就可以拉动大家,就不会大家一到那时候就全走了,然后到真发射了,倒计时在回来。


  杜清初,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阅评人


  我觉得这次发射总的感觉是什么?这次现场直播是多角度、多侧面、多事实,全面综合的成功的报道了卫星上天,然后是地月转轨,以及绕月自控的现场直播,我现在从整个报道来说,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觉得是相当满意了。


  第一我看了电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起码了解了这个火箭是怎么组成,怎么点火,怎么上天,进入云层以后怎么飞行的,但是我们电视是通过动画跟踪了,但是这儿顺便讲一点,咱们动画模拟运行情况应该提前告诉观众,在火箭进入云层以后,我一直以为我们有什么,远程望远镜射下来的,就看见那个动画怎么怎么点火,怎么运行的,也没有语言,画外音也没有,也没有字幕,就是火箭运行的情况,我一直以为是真的,一直到最后我才明白过来了,这湖南省,台湾那个那么大,那样清楚,发射几秒钟,你在这个当中交代清楚,我们现在是动画模拟状态。你字幕不要掉下来,就是模拟图象也行,也可以。


  另外一个我看到什么,我起码了解了咱们国家的卫星发射中心为什么要设在西昌,比如长三甲火箭在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多卫星,为什么跑哪儿去了,通过什么泉灵探月了解到,西昌那个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以及它的空间,环境空间现象,观众起码了解这些。


  再一个通过看这个,让老百姓了解了咱们国家的科技发展状态科技情况,以及咱们国家的国力,也解决了解答了老百姓头脑当中一些疑问。你比如说有的问,咱们为什么要搞这个绕月卫星,苏联,前苏联美国,他们已经在前面走了,现在人类在地球上糟蹋还不够,还跑到月球上去糟蹋,这样值吗?有这样一些疑问,通过这次转播,基本上可以说解决了大部分群众过去这种思考的模式吧,思考的观念,咱们发射这个目的是什么?人类发射探月卫星到底干什么?基本上知道了这样一些东西。主题方面,天文,地理,空间方方面面的情况,都做了一些介绍,而且让老百姓知道了这个卫星上天以后我们怎么把它抓住,所以通过多画面让老百姓了解,这个是卫星上天以后,通过这些检测点,遥测点,还有我们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是吧,通过这样一些手段,把这个卫星抓住了,不让他跑了,这了解了这方面的一些知识。


  另外我觉得这次转播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


  我觉得这次整个实况转播过程中切换了很多记者的镜头,我觉得这个相当好,这样做是让观众想看什么,就看到了什么,而且想看的时候画面就出来了。这个记者的设计画面切换了,我觉得太少了,还少了,而且老百姓看电视最想看的当时实景的状况,尤其火箭发射的前后,十几二十分钟是相当关键的时候实际上作为观众来说是最想看见的,从前方记者切换过程当中还是很自然的,我作为一个观众来看,好像没有什么做作这些东西。而且我们前方记者在采访一些专家,或者现场报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我觉得比以前有些实况转播好得多了,而且提出的问题比较贴切,因为想让对方说什么,对方就直接说什么了,这的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另外通过前方记者的报道,从中也看到了咱们这次实况转播咱们新闻采访部前期所做的扎实准备工作,尤其咱们现场记者,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专业知识没想到,在任何一个点上,咱们记者跟专家们的对话对答如流,很自然,不是背稿件,过去往往就是现场新闻,切出现场画面就是背稿的痕迹,这次看不出来,说明咱们年轻记者在专业上、在业务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我觉得从他们的采访过程中也体现出他们专业知识的丰厚。


  赵容,中央电视台研究处研发组负责人


  我觉得这次报道他有他的一个特殊性,他的几个关键点是比较稳的,好多是静态的时间,那么我想和有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可能这种直播报道就是应该不一样,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那么我在看这个节目和一些思考当中,我觉得可能以前有,就是在节目标准上他有三点,即有自己的风格,要有激情,有知识点。这三点,我觉得我们这个直播除了新闻性之外,还是有科普教育,科学精神传达这方面的承载的内容,所以我愿意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说,来考量一下我们这些节目他从风格,激情还有知识点上来做一些分析。


  这次是采访部的一个起点,我个人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起点,至少在很多方面做了一些创新,这个创新可能还只是一个起点,一个起步而已,但是这些创新也是比较可贵的,应该说也有自己的风格,而且也有激情,知识点也有,只是一些起步,中间的空间还是非常大。我觉得这些创新,比如说这种退出记者的板块、体验式报道,我觉得在突出个体这一点上,整体记者的感觉还是报道的风格,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清新,我觉得还是有点不同,我觉得这些记者我看着非常的顺眼,我觉得亲和力是非常强的。


  那么他们可能在刚才两位老师说职业精神上,我觉得可能更多是一些科普精神的传达上可能还可以更进一步,但是在突出记者个体的时候,我觉得这点非常值得肯定,因为我们传播工作是从,虽然我们是一个媒体,但是其实是传播到人脑,其实人接受这个传播信息的时候,他是愿意和开发考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才是有效的而且我们记者也有意识的用了比喻,用了这种桥梁,用了一些形象化的说法,包括一些细节的挖掘,尽量和大家老百姓长时间的一种桥梁,我觉得这种努力和尝试我觉得都是可贵的,至少在我们以往的报道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次比较有意识的一次尝试,我觉得这在以后都可以在进一步的发挥。


  另外在短片,动画短片,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而且我觉得因为我注意到他的音乐非常好,而且没有解说词,当然通过字幕,他传达的原理,因为刚开始我真的没有搞明白科学原理怎么回事,但是我看到那个动画,我觉得完全明白了。包括宣传片也是非常提气的,我觉得这些努力和尝试都是非常好的一个开端。


案例分析

  01.嫦娥奔月事件背景;


  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工程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实现自动采样返回。作为“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立项。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将绕月工程列为16项重大专项工程之一。绕:即“嫦娥一号”绕月工程,这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目标,这一工程有望在三年左右得以实现。就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以获取月球的三维立体图像等。


  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月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它本身的环境特点,使它成为人类迈出地球摇篮,走向深空的门槛和试验场。专家指出,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活动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


  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的高精尖技术成果,已被公认为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开展月球探测,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


  重大工程可以带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飞跃,激发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月球探测这样的重点工程将强有力地带动光学通信和高速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02.什么是特别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的选题需要策划,对于重大事件的特别报道更是需要精心的策划。对于特定重大事件选题的报道策划,会包括报道方案的前期设计、报道实践中各方信息的汇集和反馈方式、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策划不仅是先于报道的,也是与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同步调整的。此外,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不仅要达到传送新闻信息的目的,还要及时向受众解读新闻价值及事件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因此,特别报道策划要有立场倾向性、清晰目的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变和创造等特点。


  报道策划分为:可预见性、不可预见性、周期性三种,其中可预见性又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本案例所涉及的“嫦娥奔月”就是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当中的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


  特别报道的结构通常由对时间、空间、角度、深度、广度这几个方面的策划而得出。


  03.广播直播报道特点;


  广播的直播报道,属于现场报道的一种,是指在事件发生现场直接播出,报道与接收同步的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呈现如下特点:


  音响丰富、现场感强;时效性强;记者采编播于一身,个性突出;顺序式时间结构;现场解说、音响采录及多样操作难度大。


  现场报道的特点,决定了现场报道有着如下的采录要求:


  (一)题材选择要求:


  直播报道分为演播室和现场两部分。演播室部分可以通过策划,提前选取音响,提前录制解说片段,提前预约嘉宾,提前预言采访提纲,提前写好解说词。现场部分……


  (二)采录要求


  1.细致的采访准备工作


  一次性完成的特点意味着没有补录、补说的机会,因此要详细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程序安排,搞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熟悉现场报道的环境,如何处理音响、安排结构,通盘考虑。事前构思,预设采访对象、采访问题。


  2.严格的现场要求


  抓现场典型音响,生动描述现场画面。


  3.记者在现场要观察敏锐


  记者在现场要细致观察和倾听,抓住有特点的现场场面和细节,确定要采访的人物。其中现场观察很重要,主要集中于主要场景、主要进程、主要人物身上。面对现场的突发状况,记者要头脑清楚、随机应变、当机立断、立即捕捉新的音响和场面。


  4.重视现场主题音响的采录


  有新闻价值,可以表现主题的音响。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比如标志事件进程的音响。独特的声音,提供形象感,是文字解说和采访都无法表达的。表现现场活跃气氛、情感、情绪等等。


  5.广播特别报道中现场及演播室解说的作用


  叙述新闻事实、解释说明音响。概括、提示、连缀音响。补充音响不能提供的视觉形象及现场感觉,补充音响不能表达的背景材料及相关知识。进行深度解读、评论。


  对于现场解说:活镜头作用,捕捉“画面”,描绘现场细节;全面反映事件的“新闻要素”:主要过程、关键环节、重要印象;简洁明快,伺机而出;解说繁简,由现场决定,眼前事实优先原则;记者实时讲述自己的状态,这样会给观众坦诚的态度和现场感;现场变通,抓住精彩。


  0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嫦娥奔月》录音;


  央广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嫦娥奔月》(01)071024


  央广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嫦娥奔月》(02)071024


  05.策划文字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嫦娥奔月》(见附录二);

  06.电视直播报道特点;


  电视新闻直播是最能体系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与播出形式,是电视媒体展示自己新闻报道的实力和水平的“龙头产品”。电视新闻直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材的重大性


  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没有进行直播是对新闻资源的浪费,而对不具有重大性的新闻事件滥用直播报道方式,是对人力、物力和频道资源的浪费。另外,电视新闻直播往往选择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受到观众普遍关注的题材进行报道。


  2、即时性


  电视新闻直播使电视新闻的报道和播出同步,事件的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差为零。这种同步性,是电视传播的重要优势。它带来了传播观念的变化,即由过去的“TNT”(TODAY‘SNEWSTODAY)转变为“NNN”(NOWNEWSNOW),这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获知新闻的需求。


  3、直接性


  电视新闻直播使正在发生的新闻直达观众,不仅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避免了多级传播造成的信息损耗和变形。电视新闻直播省去了过去录播所要经过的记者转述、编辑剪辑和播音员播出等传播环节,使信息直接传达观众,具有极高的信息保真度。


  4、参与性


  由于电视新闻直播是即时的和直接的,它的结果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观众和新闻当事人在同一时间共同经历新闻事件,因此能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参与感。


  另外,在演播室直播时,观众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和网络等方式交流他们对于正在同步直播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


  5、精心策划


  电视新闻直播没有固定的报道模式,要根据报道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形成风格多样,形式活泼的直播报道。


  电视新闻直播是大兵团作战,涉及诸多部门、环节,需要统一步调、统一指挥,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制定详尽的报道方案。报道方案主要包括活动顺序安排、段落镜头处理、背景材料运用、现场采访内容等。同时,应该职责明确,尽量对任何一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到早有预料、早有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6、人员素质


  电视新闻直播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导播是这一系统的指挥和核心,导播的组织能力和业务素质对直播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和记者的现场采访和解说也是报道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要求记者、主持人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对报道对象心中有数,有较强的现场采访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各种突发状况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另外,摄像要有较高的新闻摄影技巧,在完成预定计划的基础上,能抓拍到精彩的画面和感人的细节。


  7、技术支持


  电视新闻直播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持。通常进行一次现场直播,需要出动一部或者几部转播车、若干部摄像机,已经相应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技术人员和各类工作人员的协调合作等。


  07.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直播特别报道视频;


  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直播2007.10.24-10点18分48秒


  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直播2007.10.24-17点03分02秒


  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直播2007.10.24-18点33分03秒


  08.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直播点评;


  这次嫦娥奔月的直播,是一个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的系统直播,也是央视有史以来直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同时也创下了新闻频道05年改版以来最高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直播从预备酝酿,到高潮,到余热,核心报道一直做得非常好,这显示出新闻频道采访部在新闻重大事件报道中的应对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另外后续的跟踪报道(如张萌追嫦娥)也比较精彩,也得到广泛的好评。同时,对于这次专业性很强的直播内容,央视在节目中大量运用了字板、动画、短片、模型现场讲解等手段,信息量也很大,其中科普性的短片十分生动,详细的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变轨、科研目标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科普、解疑的作用。


  出镜记者都很从容、镇定,也很自然,可以看到前期的功课做的比较扎实,在处理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术语、信息时,也能尽量用比较生活化的语音进行解释。但是,记者连线过于频繁、零碎、缺乏层次感,让观众找不到信息接收的重点。


  演播室设计得很精心、很特别,1000平米的演播室,设计成月球表面上搭的景,天上都是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几大星系挂在上面,营造了一种独特、应景的氛围。但是很可惜,这个演播厅没有利用好,直播的一开始本应该多用一些宏观性的镜头展示这个独特的演播室,而不是近景、一个康辉拿着话筒突然出现的镜头,让人看了很难受。而且,主持人在直播的开始交代的不够。他应该在直播的一开始,就对此次直播节目做个整体的介绍,包括这次发射的时间安排、有哪些监控点、直播记者的分布、卫星发射的作用和意义等等。


  在互动性方面,虽然有一个短片简要介绍了网友对嫦娥的祝福,给科技新闻增添了一分柔情,但是总体来说比较欠缺,没有对老百姓的采访、网友的实时发言、评论等。


  09.“嫦娥奔月”其他广播电视节目;


  “嫦娥奔月”其他广播节目--新闻联播嫦娥新闻071024


  “嫦娥奔月”其他广播节目--早报摘嫦娥音报071025


附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嫦娥奔月》直播研讨会各方观点录音


  01.胡国华


  02.蔡小林


  03.张雅然


  04.郎峰蔚


  05.技术倪主任


  06.副总工朱峰


  07.技术


  08.蔡万林


  09.国科张涛


  10.自己发言


  11.王宴青赵忠颖

  【附录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最终版


  [2007年10月24日16:00-19:35]


  (注:楷体字阴影部分为录音,华文新魏字体为文字广告,共五次)


  飞行发生意外的播出预案附后


  16: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标志乐


  直播总片花JINGLE单:(嫦娥)总片花-“嫦娥奔月”(2分05秒)


  (乐曲《东方红》,压混)


  1970年4月24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一曲《东方红》在太空飞扬,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出音响,神舟五号发射过程)(杨利伟)坚决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点火!(轰隆隆)起飞!(轰隆隆)


  2003年10月15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音乐,压混)


  今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将在西昌发射升空,它将铸就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路记者,全程报道发射盛况:


  这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


  我现在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


  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正航行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我将随船为您报道……


  官员、专家权威解读,为您撩开“嫦娥一号”神秘的面纱:


  (张云川)“实现‘嫦娥奔月’,圆千年奔月梦想。”


  (欧阳自远)“满怀信心,要力争首发成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倾力推出“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


  飞天庆盛世,千里共婵娟!


  (音乐结束)


  16:03庞莹:听众朋友,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欢迎您收听“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中央台主持人庞莹,在北京的总直播间向您问候。


  雨亭:听众朋友,我是雨亭。十月是金色的季节,十月是收获的季节。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绕月探测工程作为我国航天活动的重要里程碑,今天即将迈出它雄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嫦娥一号”寄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标志性工程,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庞莹:听众朋友,自古以来银色的月光总给人以遐想,月亮上是否有我们传说中美丽的广寒宫、可爱的玉兔,芬香的桂花酒。相信我们的这些千年传奇和今天的航天伟业,都会集中体现在即将发射的“嫦娥一号”身上。从今天上午7点起,我们中国之声,已经连续播出了两档特别报道节目,向听众朋友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和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


  雨亭:对,按照计划,“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预定发射时间为今天下午18点左右,为了让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的最新消息,同步感受“嫦娥一号”从发射、起飞、到在轨运行的全部历程,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的多路记者,为你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现场情况。


  各路记者宣传版录好(嫦娥)小片花-“各路记者亮相”篇(1分22秒)


  嫦娥奔月,中华圆梦;绕月探测,再问苍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路记者,和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见证“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历史时刻。


  这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搭载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长征3号甲型运载火箭,已经矗立在发射塔架上,发射进入了倒计时……


  我现在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大屏幕上显示,绕月探测卫星和运载火箭数据良好……


  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正航行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我将随船为您报道……。


  我现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里是连接所有观测站点的神经中枢……


  我现在是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我是中广网记者,我将第一时间给广大网民发回来自现场的图文和视频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倾力推出“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敬请收听参与!


  雨亭: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主持人雨亭。在今天3个半小时的节目中,我们将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创举,亲身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腾飞。如果您有什么感想想要表达,您可以采取发送手机短信或者拔打声讯电话的方式告诉我们。发送手机短信的方法是输入英文字母TB加上内容发送到9500168;拔打电话留言的方法是,网通用户拔打11699813,电信用户拔打16839813。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万和集团也将与全国听众一起关注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


  庞莹:各位听众,今天中国广播网也在进行“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网上直播,大家也可以登陆中国广播网进行在线收听、关注和参与。中国广播网的网址是####。


  雨亭:各位听众,再过2小时,“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就要载着我们的梦想与期待,发射升空了。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直播的主角--嫦娥一号。


  (嫦娥)小片花-“嫦娥一号卫星介绍”篇(1分00秒)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的外形为立方体,两张太阳能电池板分布在两侧,最大跨度达18.1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4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16:08分广告2分30秒


  雨亭:好,回到我们中央台北京直播间,现在,我们的嘉宾,一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空探测室主任贾阳,还有一位是《天文爱好者》副编审李良,两位嘉宾就坐在我们身边。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共同关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升空,也欢迎听众朋友把您感兴趣的问题,用手机短信发送过来,和我们一起探讨。我们知道,今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只是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第一步。那么我们这个工程的大体情况如何?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登上月球?


  嘉宾:(简单介绍“绕月探测”的大体情况,不要展开;第二个问题,可以给出一个笼统的时间。主持人适当给予重复。)


  庞莹:嗯,绕月探测工程被称为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重要里程碑。相信在这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定充满了挑战和传奇,那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里面的故事(即,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历程)?


  嘉宾:(可以结合历史故事和现代大事计说说。)


  (嫦娥)小片花-“月球知识简介”篇(1分30秒)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万4400公里;


  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27%;


  月球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之一,表面积是地球的十四分之一;


  月球绕地球作椭圆轨道运动,绕地球一周历时27.3217天。月球自转周期恰好与其绕地球公转周期相同,因此,任何时间,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月球表面平均温度变化极大,白天高达107度,晚上降到零下153度。


  月球是研究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月球探测有助于人类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研究。


  月球表面有极其丰富的太阳能,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6:25分广告2分30秒


  片花《发射倒计时》


  雨亭:各位听众,听众朋友,现在距离“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预定发射升空的时间还有1个半小时,我们马上连线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指控中心以及远望号测量船上的前方记者,看看各点的准备情况,


  庞莹:我们先连线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的中央台记者王亮。你好,听说,你现在是距离火箭最近的记者?


  是的,我所处的位置,是位于三号发射塔西南方向1000米处的全景参观平台,这里是距离发射塔最近的一处参观点。在这里可以清楚地听到,发射场区的大喇叭中,不时传出各位置准备工作的报告声,听上去一切都很顺利。从这里望去,可以看到3号发射塔静静矗立,蓝色的回转平台紧紧闭合。托举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就矗立在发射塔的回转平台内,发射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分钟后,火箭将脱离发射塔“母亲”的怀抱,飞向月球。


  承担这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三号发射塔,高85.5米,共13层,从底部向上望去,显得格外巍峨,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射塔架之一。发射塔由银白色的固定平台和蓝色的回转平台两部分组成。整个发射塔的外部都刷有一层耐高温的特殊油漆。在固定平台的顶端装有一架橘红色的巨大塔吊,这是吊装火箭卫星的专用工具。这个塔吊的吊臂长24米,可旋转150度,塔吊上有一个主钩,一个副钩,分别可以吊起重达20吨和10吨的物体。固定平台侧面写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八个红色的大字。字体上方镶嵌着蓝色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标识。蓝色则代表科技、未来和时空,寓意西昌航天人向往太空、征服宇宙的勇气和信心。


  在回转平台的底部设有发射台。发射台的下面是导流槽,这个深达20米的水泥槽内已经注满了将近200吨的水,整个导流槽看上去,就像一个蓄满了水的小型游泳池,槽里的水具有减震、降温和吸收毒气的作用。火箭发射时向地面喷射出的火焰将会把这一大池水化作一团白色的水气。


  火箭发射架旁边的一座3层黄色楼房里,11根巨大的通气管伸出来与火箭相连。这些通气管源源不断地向火箭里输送着具有相应温度和湿度的空气。


  在发射塔附近的山头上耸立着几个高达百米铁架。远远看去,还有灯光在闪烁。这就是避雷塔。因为雷电是发射卫星的最大克星。有了这些“贴身保镖”,火箭和卫星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现在,我看到,在发射塔附近,身穿橘红色、蓝黑色、天蓝色和白色防静电工作服的工作人员还在为火箭发射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其中,穿着橘红色服装的是塔台勤务人员;身着蓝黑色服装的是燃料加注人员;身着白色服装的是燃料化燃人员,而大部分科技干部则是身穿天蓝色工作服。


  雨亭:我们再来连线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的中央台记者佳惠,你好。


  听众朋友好,我是记者佳慧,我现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神经中枢”--指挥控制大厅为您做现场报道。为什么说这里是“神经中枢”呢,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汇集测发、测控、通信和气象等系统信息,并将它们转化化为图像、图形、字符、曲线等方式提供给决策指挥人员,使他们准确直观地了解全面情况,为他们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指挥控制大厅一层是一间500-600平米的长方形大厅,我们的直播区在指控中心二楼观众席的右前方,透过面前的玻璃,一楼大厅内的情况我可以一览无余。在指控中心一楼大厅的最前方,是一面宽15米,高4米的彩色大屏幕。据了解,这个大屏幕是一个多功能屏幕,可以整屏显示一个画面,也可以分屏显示3个、4个、9个画面,负责“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科技人员和前来参观的观众,可以通过大屏幕上不断变换的图像、数字、曲线、字符等来监控火箭和卫星的实时状态。


  在大屏幕的上方是LED显示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显示火箭起飞后的一些重要信息,还显示好几种不同的时间,有世界时间、北京时间、窗口时间,发射倒计时,另外火箭起飞后还要显示火箭的飞行时间。对于火箭发射来说,时间观念非常重要,所以通过这个时间统一系统,来统一各个部分的时间。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大屏幕后方的区域,在这里集中了与航天发射有关的各种先进仪器,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电脑王国。我数了一下,一共有54台电脑。那么根据职责分工的不同,它们被排列成三排,每排18台。距离大屏幕最近的一排是数据处理区,指控中心的技术人员在这里根据大屏幕上显示的实时数据、图像完成一些技术操作。第二排是指挥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作试、测控、通信、气象等系统的指挥人员将在这里负责协调指挥工作。第三排是决策区,在这里就坐的是运载火箭有效载荷及发射场系统的决策人员。


  在指控大厅一层的后方是三排贵宾席,待会来自中央、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和专家将在这里观看“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实况,并进行现场指挥。


  那么在指控中心二楼设置的也是观众席,现在100多位观众已经落坐,将和我们一起见证嫦娥一号一飞冲天的盛况。


  庞莹:现在我们连线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中央台记者郭静和陶宏祥。你好!(推信号)


  郭静:你好!庞莹,我现在是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大厅的二楼,我们这次在北京飞控大厅的直播台就设在这里。一看到周围的环境,我就觉得特别熟悉,因为两年前,正是在这里我和听众朋友一起目睹了“神舟六号”飞船5天神奇的太空漫游之旅,今天我们又将在这里目睹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历史创举,真是觉得特别幸运。


  我们所在的这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大厅呢,布局有点儿像一个两层楼的剧院,我的正前方是一个巨大的液晶显示屏,它12米宽、4米高,从左到右,依次是1号屏、2号屏、3号屏和4号屏,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样,它们也可以分屏或合在一起,直观地展示一些重要的画面和数据。通过它呢,我们可以看到西昌卫星发射场的现场实时画面,也可以通过一张精确标有全球各个跟踪观测站点位置的星下点轨迹图,实时了解嫦娥一号的运行轨迹和测控捕捉到的情况,而接收来的数据自动生成的卫星三维动画则将让我们更清楚逼真地看到嫦娥在空中的飞行姿态和它在空中划过的美丽弧线。


  今天在我们北京飞控大厅的直播台,我们还请到了一位嘉宾,他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嫦娥一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黄昊。他将作为我们前方直播的技术顾问。


  (这里连接着西昌卫星发射场、西安测控中心和这次参与测控的全球7个测控站点、太平洋上的两艘远望号测量船以及中科院四个天文台、中科院地面应用中心,这些站点接收到的信号源源不断地传输到这里,然后经过计算、判断、分析,形成一道道指令,再通过这些站点发送到嫦娥上去。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应急控制决策也将在这里产生。所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可以说正是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任务总的“神经中枢”。从火箭点火起飞后的380秒开始,到嫦娥一号一年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所有的测控指令都将从北京飞控大厅统一发出。)


  好的,谢谢黄昊!现在从我站的二楼向下眺望可以看到,一楼的工作区也就是第一指挥厅已经坐满了人,中央台记者陶宏祥现在就在北京飞控大厅的一楼,我们来请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楼工作区的情况。


  陶:我现在是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第一指挥厅。今天下午3点,这里就已进入三小时前准备。现在我们看到各方技术人员已按照设备操控区、飞控监视区、飞控决策区和首长指挥区分别落座,前后一共是5排,120多座工作台已开机工作。


  郭:好的,听众朋友,再过一两个小时,我面前巨大液晶显示屏上方那块显示此次探测任务时间的屏幕就将从0开始计时,我想听众朋友一定和我们一样,正期待着目睹嫦娥腾空而起,踏上漫漫探月旅途那刻的到来。有观众


  主持人:因为北京飞控中心在整个“嫦娥1号”绕月探测飞行中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今天大量记者也云集北京飞控中心的新闻中心。我们现在连线在北京飞控中心的中央台记者吕锡成了解那里的情况。(注意:此处由导播用固定电话,82797300)推电话:


  吕锡成:绕月探测举世关注,媒体探测也十分激烈。我所在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新闻中心虽然只有30多平米,只能坐50多个人,但是由于报名的记者太多,现在已经挤进了36家媒体的80多人,他们大多是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等文字媒体,以及中国广播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的记者。大家今天在网上看到的许多报道都出自这里。为了抢时效,有些记者早上7点就早早地来到新闻中心,开始工作。为了及时发回报道,他们没有时间去吃饭,就吃点饼干、喝点矿泉水。今天上午他们发出了大量的报道,主要报道了大家关心的发射前的准备情况,介绍了卫星飞行控制方面的知识,还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背景情况。


  雨亭:中央台记者吕锡成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新闻中心,我们再看一下他那边的情况怎么简单说―――――


  雨亭:各位听众,发射升空后的嫦娥一号卫星会按照预定程序加速绕地飞行,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指控下,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轨道修正,然后才可以开始踏上飞向月球的旅程。同我国载人飞船绕地飞行测控一样,我们对“嫦娥一号”的测控也需要布控在太平洋上的“远望号”测控船队与陆地测控站相配合来完成对“嫦娥一号”的测控工作。现在我们就来连线正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随船记者王玉山的电话,请他来介绍一下“远望三号”船上的测控情况。王玉山,你好


  王:主持人好,各位听众好。介绍情况(已录好?,约1分10秒,放入JINGLE单)


  庞莹:各位听众,卫星也好,飞船也好,不是随时都可以发射的,需要找到最为合适的发射窗口。这当中,不仅有发射场区的气候条件,它所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事情。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正是进行这方面工作的机构,中央台记者马艺、孙杰现在正在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我们来接通他们的电话:马艺你好。


  马艺: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主持人:你那里情况怎么样了?


  马艺:好,我为各位介绍一下。


  在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我可以看到一个大型的显示屏,卫星发射以后,它的飞行轨迹就会显示在这个屏幕上。目前,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密切关注着“嫦娥一号”发射空域的天气情况,现在来看,情况很好!


  主持人:和我们生活中所理解的天气预报相比,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为卫星和飞船发射所作的天气预报到底都有哪些不同呢?我想这可能是听众朋友很想知道的。孙杰,你是不是可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孙杰:好的,其实这也是我来到这里以后询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我们请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刘四清研究员作一解答。


  刘研究员,你好。能不能够为听众朋友解释一下空间环境研究预报对“嫦娥一号”发射、飞行,以及飞向月球等等一系列的空间运行动作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刘四清: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可能觉得这个深邃的外太空是不是除了星球以外,就什么都没有啦,其实不是这样的。看似宁静的外太空,实际上是蕴藏着很多的威胁。空间天气主要是指太阳的活动、地球磁场的活动,高能粒子的活动,它是指地球表面90公里以外的太空环境。通俗讲,它们和我们平常生活当中天气预报里说的刮风下雨的概念差不多,但是它的威胁却要大很多,恶劣的空间天气很可能会影响在轨运行的卫星飞船,包括空间站的正常飞行。所以,我们早在三个月之前,就已经开始为“嫦娥一号”的出行提供天气预报了。


  孙杰:现在是北京时间****,刘研究员,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空间天气状况怎么样?


  刘四清:(略)


  雨亭:感谢前方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从古人望月兴叹,望月抒怀到今人的绕月探测,千年的梦想到今天即将成为现实,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无比的自豪与兴奋。请问,这个工程的具体意义还有哪些?它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嘉宾:……


  庞莹:应该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对于我国的绕月探测事业,听众朋友自然更是关切。我们的短信平台现在就有很多热情洋溢的短信以及听众关心的问题。我们现在看看……


  16:40广告2分钟


  雨亭:据我们了解,这次“嫦娥一号”奔月历程并不轻松,卫星需要14天进入环月轨道,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以往,我们国家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无论是卫星的发射、飞行过程,还是它承担的任务,都面临着很大的技术挑战?比如,能量够不够用?变轨会不会碰到问题?信号控制会不会失灵?等等。


  嘉宾:是这样的……


  庞莹:科学探索总是会有风险。创新活动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教授,据说国外很多的探月工程,在起步之处都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是不是这样的?


  嘉宾:是这样的……(首发没有成功的先例,所有发射成功率只有48%等情况)


  推“背景介绍--世界探月大事记”(嫦娥)小片花-“世界探月大事记”篇(1分30秒)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月球探测就成为航天领域的热点竞争区域。前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这些探测器逼近或登陆月球。同期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这一年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384.6公斤的月岩样品。


  1972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月球探测一时有所降温,因为探月活动耗资巨大。


  月球探测经过近40年的平静之后进入了新的一轮热潮。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关于美国载人太空探索政策的演讲,提出了重返月球计划;稍早些时候欧洲制定了月球和火星探测的“曙光女神”计划,印度也宣布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日本今年发射了“月神号”卫星进行绕月探测活动。


  庞莹:应该说,从人类迈入宇航时代以来,月球就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应该说,实施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标志性工程。相信不少听众朋友也关心:我们国家在技术上跟其它国家比起来水平如何?


  嘉宾:……


  庞莹:从人造地球卫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我国的航天事业一路走来,坚定而又扎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我们的绕月探测工程即将开启,相信中国航天人一定能再立丰碑。为世界的宇航史书写出新的篇章!


  嘉宾:(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说说我国此次绕月探测工程的独到之处!)


  (嫦娥)小片花-“专家寄语”篇(1分30秒)


  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云川:


  “实现‘嫦娥奔月’,圆千年奔月梦想,探月工程承载着炎黄子孙几千年的美好夙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这既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重大的历史责任。”


  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


  “2007年应该说是我们的决胜年。一切为了确保发射成功。很快就要发射了,我们已经进入发射实施阶段。我们的队伍已经到现场去了。所以,我们还是满怀信心,要力争首发成功。”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


  “航天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所有深空探测任务,成功率48%。而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一个国家首次成功的。我们做了所有的工作,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来确保百分之一百的成功,但如果万一失败了,我们会重头再来。总结教训,肯定最后要取得胜利。”


  雨亭:好,现在的短信平台更加热闹了,一位手机尾号是0328的北京朋友发来短信说:……


  庞莹:嗯,这些听众朋友们表达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的真挚。如果您也有什么感想想要表达,您可以采取发送手机短信或者拔打声讯电话的方式告诉我们。发送手机短信的方法是输入英文字母TB加上内容发送到9500168;拔打电话留言的方法是,网通用户拔打11699813,电信用户拔打16839813。中国广播网同时也在进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网上直播,大家也可以登陆中国广播网进行在线收听、关注和参与。


  16:55广告专题4分30秒


  17:00直播总片花2分05秒


  庞莹:各位听众,现在是北京时间17:02分,距离“嫦娥一号”卫星的预定发射时间只有一小时了。我们赶紧连线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中科院空间中心的中央台记者,听一听现场的情况。


  片花《直播倒计时》


  雨亭:我们先连线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远控楼大厅采访的记者佳慧。佳慧你好,现在距离我们第一次连线又过了--时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目前的情况怎么样,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好的。(可以简单介绍刚刚听到的一些口令,)目前,我们从大屏幕看到发射场状态一切正常,回转平台已经打开了--层,基本已经可以看到完整的星箭组合体了。现在指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在按照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规定程序井然进行操作。


  还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承担这次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是有着连续


  15次成功发射记录的“金牌火箭”,这次发射采用的是与“神州六号”相同的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无论从安全性能还是遥测数据的处理方面,这套系统都是目前地面测试发射系统中最先进的。另外在火箭非常关键的控制系统方面,这次发射还特别建立了系统级发射系统指令的数据备份,确保发射平台多个单点故障的消除,使火箭的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还有就是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实现了卫星图片的立体成像。这在国内航天史上还是首次使用,可以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


  雨亭:有这么多的保障措施,和这么多最先进,最成熟的技术设备,让我们


  对今天“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更加充满了信心,也对激动人心的发射场面充满了期待。“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前方报道组从20号抵达西昌后就强烈地感受到,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当地百姓都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佳慧,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几天的采访有什么感受?


  佳慧:我觉得媒体对“嫦娥一号”的关注度非常高。我们20号从成都转机


  飞西昌,那班飞机毫不夸张地说,将近一半人都是记者,大家扛着“长枪短炮”(各种摄影摄像录音器材),提着笔记本电脑奔赴西昌。各大媒体都派出了精兵强将来参与这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宣传报道。


  在西昌市区的主要街道,不时可以看到像“聚焦世界目光,关注嫦娥奔月”等内容的大幅宣传标牌,就连我们入住的明珠酒店大堂,也辟出了一小块地方,用以展示西昌卫星发射场以及火箭、飞船的实物和图片。


  现在的西昌,街头乡议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嫦娥奔月”,21号,我们曾去发射场进行采访。在那儿我遇到了一个非常纯朴可爱的彝族小伙子,他叫罗纳尔。他告诉我们他家距离发射场只有3公里的距离,他们家几代人在这已经住了几十年了,曾经看到过多次卫星发射。他说,“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次如果“嫦娥奔月”能在这里成为现实,他们将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他还说,中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他相信这次发射会取得成功。


  那么随着“嫦娥一号”发射日期的日益临近,有关长三甲火箭、飞船的实物模型以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名信片也开始热销。22号,我从指控大厅采访结束后,到街上转了转,正好看到一家名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纪念品专卖店”的小商店,就进去问了问。专卖店的严老板告诉我,这两天火箭、飞船某型卖的特别好,一天能买几十套甚至上百套,其中一套名叫“嫦娥奔月”纪念品,标价不菲,一套580,但仍供不应求。正说着,西昌火车站超市的郎老板来这儿订货,他说,这种东西有市场,很多旅游者都回带些回去做为纪念。


  雨亭:看来社会各界对“嫦娥一号”关注度确实非常高。让我们再来联系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记者,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郭静你好,你那里的情况怎样?(此处推信号)


  郭静:现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临战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浓了。(如有领导同志到可在此处加。)现在飞控大厅一楼各部门的科研人员以及指挥调度已全部就位,一百多人满满当当坐了五排,他们中大多数人很年轻,看上去也就二十来岁,当然其中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同志。他们都身着海蓝色防静电工作服,注视着面前的电脑屏幕,做着临战前的准备。在他们身后,墙上一个红底白字的横幅写着:“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成功。”而在他们面前,大厅正前方大显示屏的两侧也挂着标语,写的是:“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圆满完成绕月探测任务。”正是看到这两幅巨型标语,让我们一下子意识到我们眼前的这些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担负的是多么艰巨的重任,我们即将看到的、听到的将是我们多么难忘的时刻。因为现场太安静了,我都不好意思大声说话,怕影响他们做准备工作。但是尽管我们这些旁观者已很有些紧张,但从科研人员的表情来看,他们好像都很平静,毕竟同样的操作程序他们演练了多次,所以很多人可能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在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就像乐队指挥,即将协同各种乐器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而一旦发现紧急情况,他们又像交警,会及时疏导并准确果断作出决断。现在,北京飞控中心正在跟发射场以及各个跟踪测控站点确认目前的状态,比如看通信线路是否畅通。好了,我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报道这次就到这里,稍后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我们这里的情况,我们还会随时向大家报道。


  庞莹:嗯,谢谢郭静的介绍。我们的广大听众也发来短信说非常想了解一下


  “嫦娥一号”即将奔月的地方,也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具体情况。据我们了解,西昌又被称为月亮女儿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田畴如画的美丽田园。选择这里发射“嫦娥一号”应该也有一些美好的祝福在里面。那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发射我们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嘉宾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嫦娥)小片花-“西昌发射中心简介”篇(55秒)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三十多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初期的只能发射单一型号卫星、火箭,发展成为可以发射多种新型、大吨位卫星和四种新型、大推力火箭;发射场的主要技术设施,从初期的单一发射工位,星箭共用测试厂房,发展为两个发射工位和星、箭单独测试厂房,具有配套完整的技术勤务和生活服务保障体系。目前能发射长征二号丙、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等五种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


  嘉宾:……


  雨亭:那么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过程中,发射场都承担着哪些任务呢?


  嘉宾:……


  庞莹:看来发射场的任务真的是不轻。我们也在这里向西昌卫星发射一线的工作人员道一声辛苦了。


  雨亭:手机尾号####的听众说,我想为嫦娥一号科技工作者点播一首歌曲


  --


  17:15广告专题5分钟


  17:20庞莹:这次将把嫦娥一号送上太空,出访月球的大力士是长征三号甲运


  载火箭,这个号称“金牌火箭”的火箭明星据说发射成功率是100%,很多听众


  肯定会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火箭?请您给广大听众介绍一下。


  嘉宾:(“嫦娥一号”将选择以发射东方红三号平台为主的长征三号甲,它九


  次发射九次成功,其中有7次是发射东方红三号平台。为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火箭进行了多项的适应性改进,特别是在可靠性工程上下了大功夫,多项关键环节采取了冗余设计。发射场系统选择我国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适应探月卫星的特点进行了多处改进,特别在安全和可靠性上做了改进。)


  雨亭:教授,你也提到长三甲火箭为适应探月卫星的特点,进行了多处改进,那它究竟做了哪些改进,它的先进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嘉宾:……


  17:25打断与嘉宾的交流,准备连线王亮。


  庞莹:说到长三甲火箭,我们的导播示意,距离发射场只有一公里的中央台记者王亮打来电话,发射塔的回转平台现在已经展开了,长三甲已经现出真身,我们赶紧接进他的电话,听听他的介绍。王亮,你好,你现在看到火箭了吗?


  王亮:主持人,各位听众,现在大家可以听到发射场上空响起了警报声,工作人员正在陆续下塔、撤离现场,我看到:三号发射塔的五层回转平台正在一层层缓缓展开。这是一个标志,因为回转平台闭合时,火箭是处于测试状态,只要打开不台,后就意味着火箭进入了发射状态!


  听众朋友,在我眼前,火箭的面纱,正在被一点点地揭开;好,现在,三号发射塔的五层回转平台已经全部打开!托举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承载着几代中国航天人光荣与梦想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终于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了秀美、挺拔的身姿!在夕阳下,火箭上端的五星红旗标记熠熠生辉,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刚才专家们已经介绍过了,长征三号甲火箭全长52.52米,它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有2.6吨,是一名出色的“大力士”。而且长征三号甲火箭从1994年首飞至今已成功发射了14次,成功率为100%,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金牌火箭”。


  那么,在火箭的最顶端,被弹头形状的整流罩包裹着的,就是整装待发出访月球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工作人员告诉我,“嫦娥一号”像婴儿一样被整流罩呵护着,因为整流罩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5℃-16℃,洁净度需要保持在百万级以上。


  在发射塔上,有四个火箭支撑点,它们像四个抓手,牢牢地固定住火箭。为防止风力对箭体的影响,发射台上还有一个防风拉杆,保证火箭在发射台上不倾斜。


  现在是北京时间的17点27分,太阳正缓缓滑入高高的山峦背后,天空渐渐变为灰红色,火箭发射的时刻正一秒一秒地走近。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再过一会即将在这里变为现实!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庞莹:哦,感谢王亮的报道。手机尾号是####短信。


  雨亭:听众朋友,如果您有什么感想想要表达,您可以采取发送手机短信或


  者拔打声讯电话的方式告诉我们。发送手机短信的方法是输入英文字母加上内容发送到9500168;拔打电话留言的方法是,网通用户拔打11699813,电信用户拔打16839813。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万和集团也将与全国听众一起预祝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庞莹:各位听众,中国广播网也正在进行“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


  网上直播,大家也可以登陆中国广播网进行在线收听、关注和参与。中国广播网的网址是……


  17:30广告3分+2分30秒


  庞莹:贾教授,谢谢您让我们讲解了火箭系统的整体情况。刚才您也介绍过,嫦娥一号奔月的旅途非常遥远,大约需要十四天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环月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嘉宾:(飞行路线、地月联络、精度测量与控制、温度控制、姿态控制等。)庞莹:就今天这次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来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嘉宾:(太阳帆板展开)……(此处请嘉宾注意,这是前方确定的)

  17:40直播总片花2分05秒


  17:42庞莹: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


  雨亭: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


  庞莹: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欢迎您收听“嫦娥一号”绕月


  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


  雨亭:还有不到半个小时,长征三号火箭就将托举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


  卫星飞上太空,奔向月球。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即将从这里启程。这是令亿万华夏儿女期盼已久的时刻!


  庞莹:“嫦娥奔月”这个流传中国几千年的美丽传说即将从这里实现。这是


  让欣欣向荣的中华民族激动自豪的时刻!


  雨亭:我们现在就把信号切换到中央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记者佳慧、王


  亮、张亚然那里,请他们和听众朋友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片花《直播倒计时》)此处从17:45分切入前方信号


  (如时间不到可放片花或歌曲)


  [现场音响]:“各号注意,我是零号,20分钟准备!”倒计时口令.


  听众朋友,我是记者佳慧。我现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为您做现场报道。现在是北京时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已经进入20分钟准备倒计时,离“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但是我们看到指控大厅里的工作人员仍在按部就班地做着发射前的准备、测试工作,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指控大厅前方大屏幕上的图像、数据在不断切换,各种颜色的显示灯也在不停的闪烁。一会儿,火箭起飞后的各种信息数据都将在这里被迅速处理并传输到各个跟踪测量站和北京飞行控制大厅。为了更清晰、更专业地为大家报道“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情况,我今天也特别邀请到了龙乐豪,请他为我们作现场解说。


  (介绍三块都显示的是什么内容。主要介绍发射场火箭的状态)


  从--?块大屏幕上我们看到的是“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的情况。四川大凉山群山环抱中的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灯火通明,聚光灯下,乳白色的星箭组合体倚立于塔架之畔,直指苍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二级箭体上蓝色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分外引人注目,火箭顶部整流罩中包裹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同样为蓝色的卫星标志也清晰可见。


  担任这次发射任务的是3号发射塔架,三号发射塔架高约八十五米,塔体分为固定平台和回转平台两个部分。通过大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固定平台是白色的,靠近上方的位置赫然写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八个大字,回转平台是天蓝色的,塔架的顶部还安装了一部巨大的橘红色吊车。过一会儿“嫦娥一号”就将从85米高的3号发射塔起飞,奔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下面我们请专家给我们具体地介绍一下3号塔架。现说说固定平台。


  回转平台,好像又叫做五联平台,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各部分的任务情况。


  回转平台闭合时,是测试状态,回转平台完全打开时,是发射状态。(可介绍目前打开了几层,意味着什么)


  现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有两个发射塔架,2号塔架和3号塔架,这两个发射塔架都有一些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


  是的,这个技术应运于回转平台。回转平台里面有10根电缆摆杆,国外的摆杆只能支撑火箭,而我们的摆杆还可以自动为火箭充电、充气、加注燃料,这是我国的专利,国外航天专家都不懂其中的奥秘。


  专家,在我们前期的采访中也了解到,在3号塔架塔基的下面还挖有一条深沟,这条沟叫导流槽,发射前里面会装满水。那么导流槽的作用是什么呢?


  (槽里的水具有减震、降温和吸收毒气的作用。火箭发射时,震动相当于6-8级地震,水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火箭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水可以降温,我们在照片和直播画面上看到火箭升空时的白色烟雾都是水蒸气;水还可以吸收或稀释燃料燃烧产生的毒气。)


  听众朋友,目前从屏幕上显示,发射场的情况一切正常。


  大家也许可以觉得我这边的背景音稍微有些嘈杂,是因为我们的直播区就位于二楼观众席的右前方,在这里等待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观众,随着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他们的情绪越来越兴奋。他们很多人不远万里,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准备亲眼目睹“嫦娥一号”一飞冲天的景象。现在很多人都在彼此交流感受。之前,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他们纷纷表达了希望“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的美好愿望。我想希望“嫦娥奔月”成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心愿。让我们一起为那一刻祝福。


  庞莹: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记者吕锡成、陶宏祥、和郭静,那里的情况如何?


  郭静:听众朋友,现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3号显示屏显示的,正是西昌卫


  星发射场长三甲火箭紧紧拥抱嫦娥一号的近(远)景镜头,在巍巍群山的掩映下,矗立在高高塔架上的嫦娥一号真是显得非常秀美。现在,遍布全球的各个测控站点正按照操作规程,有序地向北京飞控大厅报告他们此刻的准备情况,大家可以听到,大厅里不时响起总调度和各个站点联络的口令声。这个声音,沉稳、果断。您有没有觉得这个声音有些耳熟呢?是的,今天在北京飞控大厅担任总调度的,正是两年前指挥神州6号圆满完成任务的总调度肖龙,今年31岁。从卫星发射380秒开始,肖龙就将代表北京飞控中心发出第一个指令。黄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现在是否各方准备一切正常?


  (对,一切正常!)


  好了,万事俱备,就等最后发射时刻的到来,在这里,让我们为嫦娥祝福,祝她旅途顺利!


  雨亭:好的,谢谢记者的报道。现在“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倒记时,我们还


  是来看看西昌发射现场的情况。现在我们的记者王亮已经在卫星发射现场,他能够亲眼目睹发射的壮观景象。


  王亮:各位听众,我是记者王亮,这里是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现在是北京时间18点整,10分钟之前,也就是17点50分的时候,几名身穿橘红色防静电工作服的塔台勤务人员从发射塔撤离到了5、60米远的地下掩体里面。他们是火箭点火之前,最后一批撤离现场的工作人员。


  现在是北京时间18点04分,连接发射塔回转平台和火箭箭体的10根电缆摆杆正在缓缓展开,这10根摆杆不仅能起到支撑火箭的作用,还可以自动为火箭充电、充气、加注燃料,它们好比是连接发射塔与火箭的一根根“脐带”。摆杆的展开,意味着火箭点火起飞的时间马上就要到来了!


  中华文明中的“嫦娥奔月”传说,就要变为现实。亿万华夏儿女翘首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这是他们历经了几千年的梦想!


  (如时间充裕,还可描述一些现场的氛围。)


  庞莹: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主持人雨亭。听众朋友发来短信,尾号3567的听众说,盛事又逢喜事,这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创举,尾号0704的的听众,祝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祝中国航天事业新腾飞。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万和集团也通过中国之声的电波预祝“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雨亭:各位听众,如果您有什么感想想要表达,您可以采取发送手机短信或者拔打声讯电话的方式告诉我们。发送手机短信的方法是输入英文字母TB加上内容发送到9500168;拔打电话留言的方法是,网通用户拔打11699813,电信用户拔打16839813。


  庞莹:各位听众,今天中国广播网也在进行“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网上直播,大家也可以登陆中国广播网进行在线收听、关注和参与。中国广播网的网址是####。


  17:583分广告


  18:01总片花2分05秒


  18:03庞莹:听众朋友,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欢迎您收听“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中央台主持人庞莹,在北京的总直播间向您问候。


  雨亭:听众朋友,我是雨亭。十月是金色的季节,十月是收获的季节。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绕月探测工程作为我国航天活动的重要里程碑,即将迈出它雄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升空。现在我们信号切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让我们共同见证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18:04分切入现场信号


  (现场倒计时口令,混入记者播报)


  王亮:(现场定)各位听众,我是记者王亮,我现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发射场的天气……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即将发射,我们来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神圣时刻!


  此处音响必保


  [现场](发射倒计时:10、9、8……3、2、1--点火!起飞!)


  王亮:好!现在是北京时间18点05分,火箭点火了!伴随一声震天巨响,火箭底部喷射出了桔红色的火焰。火焰照亮了整个山谷,映红了整个天空!


  火箭已经起飞!在腾起的巨大白色烟雾中直插苍穹。火箭的轰鸣声非常大,我感觉脚下的山峦在剧烈地震颤,火箭巨大的轰鸣声好像要把天空撕裂了,它向世界宣告:“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从这里启程飞向月球!


  让我们一起为“嫦娥一号”祝福!祝她一路平安!


  现在,火箭开始向东南方向转弯!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就像仙女甩出的长袖,当空飞舞!


  各位听众,现在是北京时间18点06分,火箭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亮点,渐渐消失在东南方向的夜空中,但是在现场仍然可以听得见火箭发出的隆隆的声音。


  (如果能见度好,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火箭一、二级分离的话,就在此处加入描述一、二级分离的播报。)


  此时此刻,参观平台上的气氛也非常热烈!现场的嘉宾和新闻记者,有的热烈握手,有的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人群中爆发出阵阵的欢呼声,久久回荡在大凉山峡谷中。


  (观众的目睹发射的反应)的确,这是一个让亿万华夏儿女期盼已久的时刻,这是一个让古老的中华民族激情迸发的时刻!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位现场的嘉宾。


  (随机采访现场嘉宾--提前约好)×××你好,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你是从哪赶来观看发射的?……能够亲眼目睹嫦娥飞天的这一历史时刻,我看您也是非常兴奋,能不能把您的感受和听众朋友分享一下?


  ……


  庞莹:鲲鹏展翅上九天揽月,中华腾飞谱航天新篇。长三甲火箭带着“嫦娥


  一号”直插云霄,慢慢消失在发射现场所有人的视野里。下面我们接通还在西昌卫星发射指挥中心大厅的记者佳慧,看看她能不能看到卫星的踪迹?


  佳慧:听众朋友,我是记者佳慧,现在是北京时间--,刚才,伴随着指挥


  员“点火起飞”的命令,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呼啸着冲天而起,它们拖曳着长长的桔红色的熊熊烈焰扶摇直上九霄。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颇具里程碑意义的航天发射,它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又向深空探测迈出的重要一步。


  随着火箭的起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的工作人员进入了更加紧张的工作。大厅内50多台电脑高速运转着,各种颜色的指示灯在不停闪烁。工作人员都专注地盯着指挥大厅里的大屏幕,并根据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数据、图像进行技术操作。


  火箭起飞后,大约20秒后,就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但是这里技术人员告诉我,他们有一套自主研发的软件可以仿真模拟或飞行状态。仿真分为宏观场景和微观场景。据指控中心科技人员介绍,宏观场景以地球三维模型作参考系,可以观察到火箭在宇宙空间的位置,以及各测量设备在不同弧段跟踪的情况。微观场景接收遥测关键点参数,将火箭的实时动作、姿态形象表现出来。


  今天我们也特别高兴地请到龙乐豪,请他为大家直观形象地介绍一下。


  (简单描述大屏幕的状态,专家分别介绍三块屏幕目前的状态、代表的意义


  。大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参数不断变化。)


  12秒: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火箭开始程序转弯。


  可问嘉宾问题:可问程序转弯是不是就说明火箭已经开始选择角度进入奔月轨道?


  刚才在火箭腾空而起的一瞬间,我们特别兴奋也特别紧张。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火箭发射的直播报道了,2005年,我曾经参与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直播节目,当时我是后方北京直播间的主持人。这一次我非常有幸来到西昌,虽然我是在指控大厅看到火箭腾飞的那一刻,但是也特别震撼。我所在的指控大厅二楼还有一百多位观众,刚才和我一同见证和分享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此时此刻他们的感想如何,我们来采访其中两位代表。


  你好,您是从哪里来的?


  看了刚才嫦娥一号发射的情况后,您有什么感想?(心情、美好祝愿)


  146秒:一二级分离音响(火箭一、二级分离)。


  刚才我们听到的口令是“一二级火箭分离”,大屏幕上显示,火箭已经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完成了程序转弯,现在一级发动机关机,一二级火箭成功分离。


  专家解释“一二级火箭分离成功意味着什么?”


  243秒:整流罩脱落


  整流罩已经分离了,大屏幕上显示的火箭运行轨迹介绍一下,专家介绍整流罩脱落代表什么。(已经飞出大气层,用来保护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整流罩,在控制系统的分离指令下,与火箭分离,以减轻重量,使火箭能够更快加速)


  270秒:二级火箭关机,271秒二、三级分离,三级发动机点火。


  现在我们不断可以听到指挥人员发出的口令声,以及他们与各个测量站点联系的声音。我们此刻可以从大屏幕上可以看到一个分离点参数,显示火箭设计的理论置与实际值误差非常小,火箭运行非常正常。从--边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测控机站已经捕捉到了火箭的信号,并开始对它进行跟踪测量,不断传回大量测量数据。指控大厅的工作人员此时正对传回来的数据和信号进行判断和比对。


  主持人,目前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


  庞莹:下面我们接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记者吕锡成、郭静、陶宏祥的电


  话,看看他们有没有最新的消息。(推现场信号)郭静:刚才通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我们也第一时间看到了嫦娥升空的壮观景象。现在北京飞控大厅的时间表显示,长三甲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已飞行了秒。现在4号显示屏出现的是一个三维动画图,我们看到嫦娥一号的尾部正喷射出一股橘红色火焰,飞过祖国的上空,这是湖南!即将进入的是福建!


  厦门站捕获目标,发现了嫦娥一号!


  380秒,北京飞控大厅发出了第一个指令:管路排气开始!现在嫦娥1号正处在(或刚刚离开)厦门站的测控范围,也就是说,管路排气这个指令将通过厦门站送出。


  (现在嫦娥一号正越过台湾海峡,即将进入台湾省上空。今晚不知有多少人仰望苍穹,希望见证中华民族奔月梦想的起步。此刻,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船已经就位,正等待着嫦娥一号的到来。


  现在我们听到总调度发出口令: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606秒,10分06秒)火箭开始滑行,(20分钟后)


  1249秒(20分49秒),三级发动机再次点火,火箭加速,(2分钟后)


  1373秒(22分53秒),三级发动机二次关机,修正,火箭到达预定轨道,开始调姿。


  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技术顾问黄昊,这是不是都是在为星箭分离做准备?星箭分离对卫星发射段来说,是不是至关重要?(是,星箭分离意味着火箭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下面的路要靠卫星自己走,它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动力、能在我们希望它走的路上走下去,非常关键。)


  备选:我发现就在远望二号身后,就是远望三号,当然图上距离近、实际距离还是很远,但是相比之下,他们相隔还算是近的,为什么在发射段我们的测控站点这么密集?


  (现在卫星还在近地点,速度比较快,每个测控站测控的弧度比较短,而到星箭分离前后卫星动作比较密集,需要保证良好的测控条件,所以测控站要安排好。)


  哦,明白了。现在嫦娥一号正向远望三号的测控区域飞去,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一下,远望三号是否能及时准确捕捉到“嫦娥一号”卫星的信号。


  庞莹:好的,谢谢。下面我们再连线正在中科院空间中心的中央台记者马艺、孙科。马艺,你好,介绍一下你那里的情况。


  马艺:好的。从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显示屏上,我可以看到,大约再过10分钟(18点40分),“嫦娥一号”将会第一次穿越地球辐射带。地球辐射带是指由地球磁场捕获而在近地空间形成的高强度带电粒子区域,不过因为咱们的“嫦娥一号”穿着足够厚实的“防护服”,所以安全地穿越辐射带是没有问题的。


  “嫦娥一号”卫星在整个奔月飞行过程中,将会15次穿越辐射带,每一次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我和记者孙杰将密切关注,并及时为各位报道相关情况。


  雨亭:听众朋友,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欢迎继续收听“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万和集团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关注本次“嫦娥一号”绕月发射。


  庞莹:现在听众朋友又发来了不少短信,尾号0704的的听众,祝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祝中国航天事业新腾飞。*****88


  (此处应作一个过渡说明,别让听众以为联播开始了,我们的特别节目就没有了。要告诉听众:联播当中随时有各地记者发来的关于嫦娥一号的最新消息,特别报道还在继续!)


  18:26广告2分50秒


  18: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标志乐


  由杨波、庞莹直播《全国新闻联播》时政部分内容


  新闻若干


  18:36杨波:听众朋友,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正在发射中,下面我们信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听一下中央台记者佳慧的报道。


  18:36切换西昌指挥大厅音响


  佳慧:听众朋友,我是记者佳慧,在刚才的这段时间里,通过大屏幕上的模拟动画,我们看到,火箭又完成了几个技术动作。包括三级发动机第一次关机,火箭滑行。三级火箭再次点火,为火箭加速。现在,三级发动机二次关机,火箭到达预定轨道,开始调整姿态。火箭和卫星还将继续上升一段时间,然后分离。今天我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的直播间也很高兴请来了专家龙乐豪,请他就一些技术问题为我们现场解说。


  (1)火箭现在已经到达预定轨道,这个轨道是一个什么样的轨道?


  (2)刚才我们也说了,火箭进行了调姿。调姿后,是不是更利于它在轨道中的运行,更有利于它稍后进行的星箭分离?


  (3)调姿后到星箭分离需要多长时间?


  (4)星箭分离意味着什么?


  1473秒:星箭分离指令


  现在指挥中心报告:卫星已经脱离运载火箭,分离成功了!星箭分离,标志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已经按照要求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周期16小时,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00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现在,卫星的飞行速度是10.32km/s,按照飞行程序,卫星已依次完成太阳捕获,建立巡航飞行姿态。


  (1)星箭分离后,火箭已经进入它的预定轨道,是否意味着发射成功?


  (太阳帆板展开算成功)


  (2)太阳帆板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3)从星箭分离到太阳帆板展开,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再过--分钟,如果“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太阳帆板如期打开,将意味着这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个时刻,并为“嫦娥一号”默默祝福。


  主持人,目前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


  雨亭:各位听众,“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后,正在南太平洋航行的“远望三号”正在密切关注各项飞行数据,现在我们就来连线随船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王玉山的电话,看看“嫦娥一号”目前的测控情况,王玉山,你好。


  以下录好:约1分52分,放到JINGLE单


  王:好的。我所在的“远望三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现在正慢速航行在太平洋测控区域内,“嫦娥一号”发射****时间以后,“远望三号”第一次捕获了目标,并且对卫星顺利注入了飞行数据。现场录音,


  各位可以听到,“远望三号”上的测控人员与北京方面不时地传递着各种测控口令,大家都以非常饱满和严谨的工作热情关注着正在绕地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


  18:45总片花2分05秒


  18:47雨亭:听众朋友,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您正在收听的是“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中央台主持人雨亭,我们在北京直播间向您问候。


  庞莹:我是中央台主持人庞莹。北京时间,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


  卫星成功发射,长征3号甲火箭已经成功地把嫦娥1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开启胜利篇章!


  雨亭: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凯歌高奏!“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


  发射,是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大成绩,我国的科技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主持人:可以选择读一些祝福的短信)


  庞莹:贾教授,相信您此时也是非常的高兴,您能不能把您的一些感受,和


  我们全国的听众朋友分享一下?


  嘉宾:……


  雨亭:现在前方的信号已经切过来,让我们听一下最新的进展。


  (切前方现场音响)


  远望三号测量船:王玉山电话连线--刘小强讲(节目中有)


  郭静连线,


  佳慧:听众朋友,我是记者佳慧。我现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为您做现场报道。现在是北京时间--,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时间,距离太阳帆板打开的时间越来越近。刚才专家告诉我们,卫星的太阳帆板如果正常打开,意味着这次发射可以宣布成功。所以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3000多秒的说法不好。)


  从目前大屏幕显示的技术参数来看,专家觉得卫星运行的是否正常。


  太阳帆板是卫星的动力源,帆板上的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卫星上的各项仪器正常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可见太阳帆板对卫星能否正常运行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太阳帆板的技术要求也特别高吧?(专家解释)


  (18:55太阳翼展开音响)


  现在是北京时间#点#分,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太阳电池帆板已成功展开,它是嫦娥一号获取充足能源的有效保障。(介绍太阳翼参数和展开过程)


  专家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太阳帆板是怎么展开的吗,这好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就展开了。


  现在离宣布发射成功的时间越来越近,整个大厅的人都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着那个最关键的时刻。控制大厅里的技术人员仍然非常镇定地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是有一些参观人员已经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纷纷站了起来。有的人甚至走到我们的身边,把脸贴在二层的大玻璃上,希望把成功的消息听得更真切些。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个梦想,今天梦将成真,此时此刻,急速的心跳和越来越紧张的神经让我觉得眼前的一切好像不是真的一样。但它确确实实就要实现了。我有幸见证了“嫦娥飞天”的全过程,感到无比骄傲自豪。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的具体体现。中国航天事业从此站在了向深空探测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我们特别想感谢为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辛勤拼搏的工作人员,感谢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所有人感动。


  以下部分,可能推到19:00――-19:10,到时视情况第一时间告之主持人。


  ((听众朋友,现在是北京时间--,大家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控制大厅的发布席,待会--将在这里向全世界宣布“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


  各位听众,现在是北京时间X时XX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有可能是曾培炎,称他为国务院副总理即可)走过来了,他要向全世界正式宣布“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


  首长音响(掌声起)(讲话现场直播)


  (指挥大厅现场的欢腾景象描述)


  此时此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一片沸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喜悦。刚才--宣布了“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一层大厅所有科技工作人员的神经终于有了片刻的松弛,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他们彼此握手,互道祝贺。被邀请来观看发射的领导专家也纷纷走上前去,与工程技术人员握手,表示祝贺。雨亭、庞莹,你们是否也感受到了我们这边的激动和快乐。))


  (因为完成整个过程需要11分钟的时间,可拿以下这些问题将时间补齐,不必全部提问,仅供备份)


  雨亭:星箭分离、太阳捕获、巡航姿态,这些都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请嘉宾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动作的完成,对于卫星发射意味着什么?


  嘉宾:(分别对这些名词进行通俗生动的讲解)


  雨亭:建立巡航姿态,完成太阳捕获,就意味着“嫦娥一号”已经有可能有充足的能量,来保障它的奔月之旅丰衣足食。


  庞莹:太阳帆板展开,对于卫星发射意味着什么?太阳帆板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嘉宾:(可介绍太阳帆板展开相关流程,以及三体定向技术难度。)


  雨亭:如果这些动作不能正常完成,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18:58分52秒庞莹读《联播》结束语,自动弹出广告。


  19:00总片花2分05秒


  19:02雨亭:听众朋友,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您正在收听的是“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中央台主持人雨亭,我们在北京直播间向您问候。


  庞莹:我是中央台主持人庞莹。北京时间,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


  卫星成功发射,长征3号甲火箭已经成功地把嫦娥1号卫星送入了预定的轨道,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开启胜利篇章!


  雨亭:现在,我们把信号切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看那里的情况。郭静你好!19:00定向天线展开后:


  雨亭:现在,我们把信号切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看那里的情况。郭静你好!


  郭静:你好,雨亭!从卫星发射42分钟起,太阳翼开始展开,这个时间持续了10分钟,到了54分的时候,太阳帆板全部展开了。而对这一过程实施全程测控的是位于智利的CEE站。在北京飞控大厅,我们不时听到调度员的调度口令声。


  太阳翼完全打开大约4分钟后,嫦娥1号又将面临一个考验:负责与地球沟通的定向天线是否能按照程序顺利展开,这个环节决定了下一步嫦娥1号绕月飞行时探测到的科学数据能否可靠地传到地球上来,这当然是关系到我们这次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的一个大问题。


  问一下我们的技术顾问黄昊,在定向天线展开之前,它是不是收在卫星箱体里面的,也就是在那个四四方方的盒子里?


  因为嫦娥1号此行路途遥远,最后要到离地球38万到40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上去,所以如何实现这么远距离和地面的联系,定向天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知道,在环月期间,嫦娥1号不管太阳、月亮、地球如何转动,始终要保持一种姿态,就是太阳翼对准太阳吸收能量,仪器对准月亮实施科学探测,而定向天线对准地球传输数据,那现在在卫星发射升空不久,还在地球同步轨道的时候,定向天线展开就要对准地球吗?(不用,进入环月后再调节)


  现在,嫦娥1号正在智利CEE站的测控范围,好,我们听到口令:定向天线展开!(84分钟)成功!


  好,我们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报道就到这里,信号切回北京总直播间。


  庞莹:卫星定向天线具体有什么作用?


  嘉宾:(包括几个系统,各有什么作用,将获取哪些数据和信息)


  雨亭:这次嫦娥一号卫星定向天线与以往的卫星定向天线相比有什么不同?


  嘉宾:(是国内卫星第一次采用的大角度机械指向天线,首次采用空间二自


  由度运动系统。解决哪些难点问题。)


  此处如果领导人出现宣布成功,立即切断,切入上面的佳慧部分。


  领导人和佳慧部分结束后,问以下问题。


  庞莹: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经成功发射,此后,它还将经历上百个小时的飞行,那么卫星的“奔月过程”将如何进行,请您介绍一下?


  嘉宾:


  雨亭:“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要完成什么任务?


  嘉宾:


  庞莹:据说“嫦娥一号”将在太空播放32首曲目?我们能不能收听到?


  嘉宾:


  庞莹:在这个喜庆时刻,我们也不妨先听一段“嫦娥一号”的搭载曲目--《歌唱祖国》,也算是以歌抒情,先听为快!


  推歌曲--《歌唱祖国》


  (歌曲1段进行完后,声音拉低,主持人开始说话)


  雨亭:伴着动听的歌声,我们国家开启了探月宇航的新时代,“嫦娥一号”


  奔月之旅,为我们的明天登月壮举打下了坚实基础。不少听众朋友,兴奋地发来了短信,*******。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万和集团也与全国人民一道热烈庆祝“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一位手机尾号8315的山西听众好像有些迫切了,他说:我们的月球探测工程已经成功了开启了环月探测,接下了着陆器什么时候发射呀?


  嘉宾:


  庞莹:手机尾号是1133的北京听众发来短信说:嫦娥奔月,气势如虹;千年神奇,今日成真!祝嫦娥1号的太空之旅顺利,祝祖国航天事业再创佳绩!他还想请问专家:我国的不载人月球探测计划,为什么要统称为“探”的阶段?


  嘉宾:


  雨亭:接着刚才北京这位朋友的问题,我也想请教专家,人类探月活动一般是如何进行的?


  嘉宾:======


  雨亭:听众朋友,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


  海外侨胞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到这里马上就要结束了。


  庞莹: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共同经历了一


  段激动人性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嫦娥奔月,让中国人离月球的距离又近了一步;绕月探测,正实践着中国航天人更远更新的状志雄心!


  雨亭:嫦娥奔月,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歇!登陆月球,进取的目标正在实现!


  向所有为嫦娥1号探月卫星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而辛勤工作的人们道一问题:你们辛苦了!


  庞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密切跟踪,动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次进步,


  为您提供最权威、最全面的、最及时的专家解答。让我们共同祝愿嫦娥1号的太空之旅顺利圆满,祝愿中国航天不断冲天,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听众朋友,感谢您的收听!


  (合)再见!注:最晚19:29分35秒结束,放广告5分20秒,两节连续播放。


  ************


  飞行发生意外的播出预案:


  一旦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应立即切断现场信号,由北京总直播间播出衬乐,并与西昌联系,等待现场发言人的出场。


  主持人:现在,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的国家领导人即将发表讲话,


  出现场录音,约2――3分钟。


  主持人:国家领导人刚刚宣布:今天时分,*******(推迟发射、任务失败)。面对这次任务失败,各有关单位正在积极展开故障原因的排查工作。


  这位负责人指出,绕月探测工程本身是一项高科技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对于这次失败,我们将认真查找原因,总结不足。此次失败,不会阻碍中华民族太空探索的脚步。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我国在查清故障原因后,尽快启动备份星的发射准备工作。


  以上新闻播完后,


  主持人可与嘉宾简单沟通两问题:


  1、两位专家觉得,这次探月卫星推迟发射任务(或任务失败),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因素有哪些?


  2、你们怎么看这次探月卫星推迟发射任务(或任务失败)?专家可参照上面的口径,谈不会阻碍中华民族太空探索的脚步。


  3、主持人宣布直播结束,恢复原有节目,


  如果不到18:30播出《全国新闻联播》完整的备播节目和《整点新闻》、《今日论坛》备播节目,直到19:35分正常节目播出。


  、


  附一:广告安排


  16:00-19:35


  约16:102分30秒


  约16:252分30秒


  约16:402分


  约16:554分30秒(专题)


  约17:155分(专题)


  约17:303分


  约17:452分30秒


  约18:053分


  约18:252分50秒


  约19:152分50秒


  约19:302分30秒


  附二:30首经典曲目


  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于近日升空,与之一同奔月的,还有其搭载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二泉映月》、《黄河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30首经典曲目。“嫦娥一号”将在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这一组歌曲。届时,每位中国人将能通过收音机、电视机以及互联网收听到这些来自太空的中国天籁之音。


  “梁祝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本身是世界名曲,是民族文化中很具特色的一部分,因此入选。”宁波梁祝文化公园总经理严友祥告诉记者,自从上月从国防科工委获悉《梁山伯与祝英台》入选奔月曲目后,宁波梁祝文化公园立即着手开发了“嫦娥奔月”特别纪念光盘、邮品、首日封、收藏品等系列纪念品,以满足当地市民的收藏需求。


  据了解,“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30首太空播放曲目,是在全国公众投票的基础上选定的。早在2006年7月,国防科工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黄强宣布,国防科工委决定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上搭载30首乐曲,曲目征集活动向全国公开举行。


  当时,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提出了150多首建议曲目,其中包括国歌、京剧《贵妃醉酒》、地方戏曲黄梅戏选段、民族歌曲《彩云追月》、流行歌曲《祝你平安》等。


  经过三轮认真评选,活动主办方最终确定了标准--选定的题材要能涵盖歌唱祖国,赞美黄河、长江,咏月以及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戏曲,儿童,并能代表海外华人心声。按照这些不同的标准,《梁山伯与祝英台》、《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等30首曲目入选。此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搭载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奏响的乐曲《东方红》,因其特殊地位,也将另行安排在“嫦娥一号”卫星上播放。


  30首播放歌曲


  1、《谁不说俺家乡好》


  2、《爱我中华》


  3、《歌唱祖国》


  4、《梁山伯与祝英台》


  5、《我的祖国》


  6、《走进新时代》


  7、《二泉映月》


  8、《黄河颂》


  9、《青藏高原》


  10、《长江之歌》


  11、《在希望的田野上》


  12、《春天的故事》


  13、《七子之歌》


  14、《我的中国心》


  15、《高山流水》


  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7、《阿里山姑娘》


  18、《贵妃醉酒》选段


  19、《难忘今宵》


  20、《歌声与微笑》


  21、《春节序曲》


  22、《半个月亮爬上来》


  23、《游园惊梦》选段


  24、《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25、《良宵》


  26、《十二木卡姆选曲》


  27、《东方之珠》


  28、《在那遥远的地方》


  29、《我是中国人》


  30、《但愿人长久》


  特别选用曲目1、《国歌》2、《东方红》


  附三:


  西昌直播台联络电话:08343869116


  王亮海事卫星电话:00870600151188,00870772270308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倪元锦 向佳